众腾娱乐
内容提要:
7月份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8.3%,其中税收下降4%。 与统计数据对比,财政指标似乎比较接近实际,但与金融指标对比,财政收入指标的表现,似乎好于金融统计指标。为什么税收数据与金融数据也有如此大的差异呢?因为财政困难时,各地财政虚增空转的现象就多了。
第一、7月份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8.3%,其中税收下降4%。
周一,财政部公布了今年1-7月的财政收支数据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7个月,全国财政总收入15.9万亿元,同比下降8.3%,这是今年第7个月下滑。其中税收收入11.124万亿元,同比下降5.4%;非税收入2.4423万亿元,同比增长12%;政府基金收入2.3295万亿元,同比下降31.4%。
其中7月份,全国财政总收入2.313万亿元,同比下降8.3%。全国税收收入1.716万亿元,同比下降4%;非税收入2590亿元,同比增长14.6%;政府基金收入3380亿元,同比下降33.6%
从数据看,非税收入大幅度增长,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财政总收入下跌的幅度。
从骑牛研究生提供的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观察到,财政收入的三大来源----税收收入、非税收入和政府基金收入中仅非税收入大幅增长,而税收收入和政府基金收入,逐月下降,并且下降幅度逐月扩大。
在18种税收收入中,一半的税种收入同比下降。单月收入超千亿的5大主要税种中,4种下降,仅1种增长。其中国内增值税5903亿元,同比下降2.8%,连续7个月下降;国内消费税1170亿元,从一季度增长10%以上、二季度增长2%左右,滑落到7月份同比下降3.1%;企业所得税5318亿元,同比减少4.9%;个人所得税1171亿元,同比下降4.6%。仅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8.3%到1669亿元。
虽然房地产企业经营和商品房市场销售处于大幅下滑的深度调整中,但与已转让土地使用权或租赁期及已售房产存量相关的土地增值税、房产税、耕地占用税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四大房地产税收同比大幅度增长26.5%,至1464亿元。
二、与统计数据对比,财政指标似乎比较接近实际,但与金融指标对比,财政收入指标的表现,似乎好于金融统计指标。
由于财政收支数据的质量相对于统计数据,质量要高一些,所以通过财政数据来评估宏观经济的温度,我们会发现,经济已经低于常温了。
从理论上来说,企业的经营生产、家庭消费,离不开金融的支持,财政的税收,更离不开企业的经营和个人的收入。金融数据、统计数据和财政数据,趋势上应该保持一致,增减幅度上,应该大体接近。
但如果我们把这三个部门的主要的相关的数据放在一块的时候,我们便能清晰地观察到,宏观经济的3个温度计中,央行的金融温度计,显示的温度最低,平均在零下20度左右。比如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下降了24.8%,新增企业股票融资下降了70.6%;
财政部的税收温度计,显示的温度也在零下3%-4%左右,比如税收收入下降4%,其中企业所得税下降4.9%,个人所得税下降4.6%;
统计局的统计温度计与金融和财政方向相反,除商品房销售额在零下25度之外,其他都在零上5%左右。比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.1%,出口增长6.5%,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2.7%,服务零售额增长5.4%。
财政数据与统计数据趋势不同,或者同一趋势中增减幅度不同,可以理解。因为GDP是主要的经济指标,这成为有些地方虚报数据的主要动力。
三、为什么税收数据与金融数据也有如此大的差异呢?因为财政困难时,各地财政虚增空转的现象就多了。
一般情况下,我们认为财政数据质量高于统计数据,但这并不等于财政数据100%真实。
8月24日经济观察报报道称,一些地方审计部门公开了2023年当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,其中提及部分地方财政虚增收入、空转问题突出。
比如,四川省审计报告称,部分地区将定向捐赠资金缴入同级财政,虚增财政收入4151万元;青海省审计报告指出,2023年省级财政将收回的以前年度已列支2000万元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,虚增当年财力;内蒙古4个盟市将不属于非税收入的资金征缴入库或先征后返,虚增非税收入286万元;广东6个市县通过国企购买国有资产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171亿元;河北1市7县通过虚假处置公益性资产、多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或罚没收入等方式,虚增财政收入25亿元等。
一位财政审计人士表示,很多地方通过空转虚增财政收入,例如某项财政收入为100元,又返还给企业90元。这种情况每年都有,只不过很少对外透露。
如此多的地方审计厅密集披露地方财政虚增、空转问题,应该是审计署关注到了此类问题。一般的规律是,财政收入形势好的时候,空转比例低。财政收支压力加大,空转比例就会明显增加。
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认为,地方财政空转是一个“老生常谈”的问题,原因既涉及经济领域的因素,也与财政体制、民生等领域紧密相关。
地方财政虚增收入的动机,来源于三方面:一是上级指标考核压力,二是地方政府自身的排名压力,三是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。如果不把地方财政收入这个分母做大,债务率就很容易掉入红色区间。进入这个区间,政府投资、举债等各方面都会被限制。
虚增财政收入的手段多样,温柔的手法一般是虚收空转。有的地方虚收空转后支出缺口太大,就选择简单粗暴的手段,比如岁末缺钱时直接向企业摊派费用、强制募捐,或违规征收“过头税”、乱罚款乱收费等,这就导致财政收入造假的同时也破坏了营商环境。
今年的财政形势比去年要困难,按照财政虚收空转的规律,今年其中虚收空转的比例肯定比去年大得多。实际上,从各地最喜欢的虚收空转指标来看,也的确如此。比如1-7月非税收入增长了12%,比如四大房地产税收指标同比大幅度增长了26.5%。
【作者:徐三郎】
查看原图 40K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数据收入税收非税收入财政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